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習慣的秘訣
你有沒有試過想幫孩子養成某個好習慣,但常常半途而廢?不管是學習、運動還是閱讀,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有時難免會令家長們有心灰意冷、無能為力,覺得「自己不會教,小朋友教不好」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大人,我們有時亦也難以自制。明知道運動對身體有好處,但就是懶得去做。畢竟,躺在沙發上看劇實在是太誘人了。或者,明明打算減少食不健康的食品,但每當經過那家超巿,卻總是忍不住想買一大堆零食,又有誰能抗拒那誘人的享受呢? 但,《設計你的小習慣》作者、行為科學家 BJ Fogg 早已思考過這個困擾大家的難題:「這其實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人類設計上的缺陷。」原因就在我們太過依賴,也太高估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我們只需要掌握一個簡單的公式,就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行為 Behavior = 動機 Motivation × 能力 Ability × 提示 Prompt…
小朋友只看圖不看字怎麼辦?
「小朋友只看圖不看字,怎麼辦?」這是我常常收到的問題。其實,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也非常正常。首先我們要理解,為什麼小朋友偏偏只喜歡看圖,不看字呢? 「大家都說閱讀圖書對學習中文很重要,可是他就是不讀字,那怎麼辦啊!」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首先,孩子可能年紀太小,還沒有建立閱讀文字的習慣。這時候,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和閱讀能力還比較弱,當然會先選擇圖畫作為理解故事的主要方式。 另外,即使孩子已經掌握了基礎的文字能力,他們可能還覺得閱讀文字比看圖更困難、更耗時,所以寧願快速翻閱圖片,這樣更直觀也更輕鬆。 事實上,孩子只看圖不看字,理所當然,因為對他們來說,圖畫比文字來得簡單、直接,而且能快速理解故事內容。記得我自己小時候也只喜歡看圖,幾乎不看文字。那時候我看兒童周刊,只是喜歡看那些生動的插圖,而對文字沒多大興趣。在學校,我借書時也總是挑選那些圖多字少的書本。這個情況直到小學四年級,某一天,我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能夠輕鬆閱讀長篇小說,甚至可以讀完整本故事書。從我只看圖,到喜歡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享受主動翻書看的樂趣,讓我建立了閱讀正面的經驗和習慣。另外,我在課堂中也一直在學習中文,慢慢增強自己的閱讀能力。當有一天,我的閱讀能力逐漸跟上我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就會開始主動閱讀。 比起小朋友只喜歡看圖不看字,我更要關注的是家長的焦慮心態 有時候,比起小朋友只喜歡看圖不看字,我更擔心的是問這個問題的家長心態。因為問題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家長的焦慮和不安,看到孩子已經能讀簡單的字詞,卻仍然停留在「只看圖」的階段,家長會有焦慮:「小朋友是否不愛閱讀呢?」「這樣會跟不上其他小朋友的進度,太過落後呢?」「他明明已會認字,為甚麼還不閱讀呢?大家都說閱讀圖書對學習中文很重要,可是他就是不讀字,那怎麼辦啊!」 但其實,只要小朋友主動打開書本,不管是看圖還是看字,這本身就是一種正面的表現!這代表小朋友已經開始享受閱讀的過程,並把閱讀和快樂的體驗聯繫在一起。即使他們現在更多關注圖片,隨著對書籍的興趣和閱讀能力增強,他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注意到書中的文字,並從中尋找更多的訊息,這樣就能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 所以,當孩子主動翻開書本時,家長應該暫時放下對「他們有沒有好好讀文字」的焦慮,因為這是一個正向的開始。 父母焦慮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 很多時候,家長過度焦慮會對孩子的閱讀意願產生負面影響。假如父母在孩子看圖時表現出焦慮,甚至不自覺地說出:「你怎麼光看圖,你要看看文字在說甚麼!」這些負面的內容、語氣和表情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甚至會把閱讀和不愉快的經歷聯繫在一起。明明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小朋友喜歡閱讀,那又怎能做出讓小朋友將負面情緒和閱讀連結在一起的行為呢? 想像一下,如果每次你正在愉快地閱讀時,大人卻插話,要求你必須閱讀並指責你沒讀書,這樣會讓你更想避免這樣的壓力,甚至會對閱讀產生排斥感。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揠苗助長」,反而要讚賞他們主動閱讀,欣賞他們願意挑戰看有文字的圖書,給小朋友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享受閱讀。 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小朋友開始閱讀文字? 我認為,可以將「學中文」時間和「享受閱讀自由」時間分開來看,兩者相輔相承。 建立固定學習中文時間家長如果想讓孩子有更強的閱讀能力,需要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讀一些適合他們程度的句子,來訓練他們的基本閱讀能力。而且,家長也要與孩子一起共讀,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認識書中的簡單詞語和句子,幫助他們逐步掌握閱讀技巧,而不是一堆書就讓孩子自行去讀。例如在共讀時,可以偶爾裝作不懂,請小朋友幫忙讀出某些詞語或句子,當他們成功完成時,要給予充分的讚賞,讓他們感受到正面的回饋。(但要注意,這樣的挑戰量要適中,既不過多,也要符合小朋友的實際能力,不讓他們感到過於勉強或辛苦。同時,也不要等到小朋友開始不耐煩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