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如何延遲遺忘速度?

「我真的沒辦法每天抽空和小朋友複習,還有其他方法減慢小朋友遺忘的速度嗎?」理論上,每天反覆重溫確實能解決絕大部分小朋友初期認讀中文字的困難,只要有恆心,小孩透過大量閱讀也能以自然習得的方式輕鬆學會中文。可是當理論回到現實生活中,要每天定時抽時間和小朋友有系統地學習,對於現代繁忙的家長來說真的不容易啊! 那除了投入時間以外,還有甚麼方法可增強學習效率,把知識記得牢?要找出答案,我們要先花時間理解記憶形成的方法。 記憶的形成:記住、儲存、提取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記憶的形成需要靠三個步驟:編碼(記住)、儲存(維持)、提取(回想)。缺乏任何一個過程,都無法產生真正可用的記憶。 一、記住(Encoding):善用多感官與記憶線索 小朋友接收的所有外界訊息或刺激會經過大腦轉化為可儲存的資訊。若賦予這些資訊意義,則更有助於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多感官學習 「多感官學習」能夠幫助小朋友透過互動,把「眼看」、「耳聽」、「口唸」和「手寫」等感官動員起來,更有效學習。每個孩子的學習偏好不同,以下是一些具體做法: 留下記憶線索 記憶提取需要「線索(cue)」,我們可透過以下技巧建立這些連結: 二、維持(Storage):從短期記憶搬進長期記憶 小朋友學習中文的初期目標,是將形音義從短期記憶(容量和時間有限)轉移至長期記憶(容量無限)。短期記憶若無重複使用,很快會被遺忘。為了延長記憶保存時間,可採用以下策略: 分散練習 研究指出,「分散練習」比集中學習更有效。每天練習10分鐘,比一週集中練習一小時更能對抗遺忘曲線。連續十週每週練習一次,也優於連續十天密集練習。 間隔重複 根據遺忘曲線,記憶會在以下時間點迅速衰退,若能在這些節點進行複習,效果最佳: 三、回想(Retrieval):建立通往記憶的道路 提取記憶是轉化為長期記憶最關鍵的環節。記憶如森林中的小屋,唯有反覆提取,才能鋪設通往它的小徑,不致被遺忘掩埋。 提取測試勝於重複學習 科學實驗發現,學習後進行提取(如測驗)比一再重複學習更能提升長期記憶力。兩組人分別進行「重複學習」與「一次學習+多次測驗」,7天後的結果顯示,後者的記憶保持更優異。這說明記憶提取不僅是檢查記憶,也是強化記憶的手段。 […]

如何延遲遺忘速度? Read More »

為甚麼小孩總是學了忘,甚麼都記不到?

#學習沒效果?其實孩子不是不努力,是你不懂「記憶曲線」! #別再讓孩子白學!掌握記憶規律,學得少、記得久 🧠 學習與遺忘永遠是同時進行 這是全人類的設定:會遺忘才是常態,過目不忘才是異常。人就是會忘記,這並不代表小孩沒有天賦或學習不認真。我們要將「為甚麼小孩會記不住?」這種疑問,轉變為「小孩一定會記不住!」千萬不要妄想孩子只學一次就能記下所有新的學習內容。 🧠 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 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 Ebbinghaus 的實驗已發現人類記憶的遺忘規律:如果不進行複習,在學習新知識後的20分鐘,大約會忘記42%;一小時後約忘記56%;一天後大概會忘記74%。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所以在課堂結束後,小孩很快忘記內容是自然現象,並不代表他們記憶力差、沒有天分,或是上課不認真。 🧠 在記憶急速下降時複習最有效 🤯 當你發現小孩開始遺忘所學,不要感到絕望!🤩 這反而是延長記憶、減慢遺忘速度的最佳時機! 科學研究指出,最有效的複習時間點,就是在記憶曲線快速下滑的時候,也就是即將大量遺忘的階段。此時進行複習,能夠強化記憶。間歇性的複習可以降低遺忘速率,延長記憶時間,並逐步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 為什麼在家自學的小孩學得更好? 因為自學家庭通常更懂得運用記憶規律來分配學習時間。他們透過短時間學習、多次複習,把新知識穩固地儲存在記憶中。 相反,若只靠每週一堂中文課的家庭,誤以為上完課就可以鬆懈,不安排時間複習,孩子的遺忘速度就會很快,學習進度也會大大落後。想想看,一週後,懂得運用記憶規律的孩子,還能記住90%的舊知識,並繼續吸收新知識;沒有複習的學生卻只剩20%的記憶量,還得接收新的內容,這樣一來,雙方的差距便會越拉越大。

為甚麼小孩總是學了忘,甚麼都記不到? Read More »

海外兒童中文學習的盲點:別只教孩子認字!(一)

#小朋友會認字,為什麼不等於會閱讀? 識字多 ≠ 閱讀力強 小朋友開始閱讀時,面對的情況就像要我們看懂一篇文言文或科研文章一樣困難。家長們若曾考過中文公開試,應該都體會這種感覺,閱讀一篇文章時,明明每個字我們都能單獨讀出,但卻不理解它們合在一起的意思。現在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試試看小朋友閱讀時會遇到甚麼困難: 「人類內耳的毛細胞可以感知空氣壓力波,毛細胞的靜纖毛可以收集振幅和頻率兩種信號,分別對應著聲音的響度和音調。靜纖毛一邊震動一邊引發動作電位,傳遞給聽神經,隨後傳遞給大腦,大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各種聲音。如果植物沒有眼睛都可以覺察光,那麼是否也能聽到聲音呢?」 要理解這段文字需要有生物學的前設知識,首先要明白「毛細胞」、「空氣壓力波」、「靜纖毛」、「振幅」、「動作電位」等等詞彙的意思。如果不了解這些用語,不管我們對個別的文字有多麼熟悉,我們也很難理解整個段落的意思。 讀得出 ≠ 讀得懂 小朋友初學閱讀時,面臨的情況也一樣,對於他們日常沒有接觸過的詞彙和語境,即使能讀出文字,他們根本不能理解字詞合起來的意思。例如:「我的房間是我的小天地。」 「小」、「天」、「地」都是最基礎的中文字,可是海外小朋友未必就能夠理解「小天地」合起來的意思。又例如:「江」、「湖」是大自然的用語,可是合起來的「江湖」意思卻完全不同。 認字與閱讀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認字只牽涉到基本的「陳述記憶」能力,而閱讀需要的是更高階的能力。例如要流暢地閱讀下面的一段短句: 「他和大家跟着風姐姐落到小湖上,湖面上起了大大小小的圈圈,浮萍跳起舞,小蝦、魚兒都來歡迎他們。」 小朋友需要甚麼能力呢? ✅ 視線追蹤:眼球要能順着文字的方向、閱讀的內容移動 ✅ 工作記憶區發展:在閱讀後面的文字時,還能記得前面的文字和句子

海外兒童中文學習的盲點:別只教孩子認字!(一) Read More »

海外兒童中文學習的盲點:別只教孩子認字!(二)

#孩子學中文的關鍵不在認字,而在閱讀力#為什麼認字不等於會閱讀?──從語言輸入到閱讀理解 書面語與口語的落差 除了認字,在閱讀前接觸大量詞彙、書面語句式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廣東話的用語有時和書面語完全不同,小朋友聽得懂「睇到」,卻未必能明白甚麼是「看見」。 在母語地區學習中文的學生比較容易解決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從幼稚園便開始透過大量童謠、兒歌、課文,一直輸入書面語的詞彙和句式。 海外學習中文的挑戰 但一到了海外,除了家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對話之外,小朋友根本沒有機會能夠學習到其他不同語境的詞彙,也不會接觸得到書面語。 而且,小朋友學習中文,各項能力是一環扣一環,像是一個蜘蛛網一樣互相緊扣。不是先認字,後才開始學習詞彙、培養語感,最後才開始閱讀,這樣分步驟一、二、三、四。 甚至在小朋友開始認字前,家長已經可以開始和小朋友共讀故事、唱兒歌,這些都能幫助小朋友建立日後閱讀的能力。 家長對閱讀理解的迷思 普遍家長都以為令小朋友學中文的過程走得如此艱難、難以堅持,是因為中文字又多又難認;卻忽略了小朋友中文詞彙輸入量不足夠(認到字也不理解詞彙意思)、對書面語不熟悉(詞彙量足夠也不理解內容)、閱讀中文圖書經驗太少(閱讀速度太慢,斷斷續續)。 而其實,這些在海外學習中文面臨的困難,絕大部分都可以透過和小朋友一起共讀圖書來解決。 很多時候,在小朋友年幼時的語言環境、家長共讀圖書的質和量、家長在家閱讀時引入書面語的意識,都決定了小朋友日後學習中文的路程將會是事半功倍,或是事倍功半。 海外學習中文的貧富懸殊現象:#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以前我們曾經解釋過,閱讀能力除了認字以外,還包括了需要累積閱讀經驗才能改善的 閱讀技能: 小朋友閱讀經驗愈多,拆字組詞和理解書面句式的速度才能慢慢提升             ⬇️閱讀技能提升,小朋友才能看得懂更多更貼近他們心智年齡的圖書             ⬇️能看懂合適他們心智的圖書,小朋友才會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小朋友才會繼續願意看更多的書             ⬇️小朋友願意看更多的書,閱讀經驗愈多,閱讀技能就能提升 這裡所提及的閱讀經驗,不止是小朋友自行閱讀,和家長共讀、聆聽兒歌、書面故事也有幫助。 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軌跡 從小聽中文故事書長大,家中有大量接觸中文機會的小朋友,他們的詞彙量充足、習慣書面語的故事,開始時也更願意閱讀,因為他們能夠理解故事內容,在閱讀時得到樂趣,自然也更願意閱讀。在持續閱讀訓練後,他們的閱讀能力會更容易突飛猛進。 相反地,從小缺乏接觸中文機會,在家沒有運用中文的小朋友,詞彙量不足,也不習慣書面語句式。即使認字也不能明白內容,閱讀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即使要他們勉強去閱讀,他們也不會收到正面的閱讀經驗,相比之下他們自然不愛看書。而缺少閱讀的經驗,也就自然導致他們的閱讀能力更加落後。

海外兒童中文學習的盲點:別只教孩子認字!(二) Read More »

認字還是共讀?比較兩大中文啟蒙熱門方法

若說起在海外初學中文,坊間都有不同的派別。 ✨單獨認字識詞 很多家長一開始都會先教導小朋友認讀單字或單詞,這也是香港幼稚園小朋友學習中文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家長和小朋友都能有滿足感,能夠快速看到成效,也能以識字量去衝量小朋友的學習進度。對於不能大量投入時間共讀的家庭,也比較容易系統化地和小朋友重溫所學。 而且單獨識字,小朋友能使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圖象、聯想、感官、動作、遊戲)幫助記憶,對於非視覺型學習者、對文字不敏感的小朋友來說,比起直接反覆閱讀句子更容易入手。 不過,上文曾提及過,單單認字識詞並不能使小朋友直接學會閱讀。香港幼稚園小朋友能以這種方式學習,是因為他們還有很多輸入書面句式的環節配合,小朋友在認字識詞的同時還會唱兒歌、朗讀書面句式的童謠,而且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同的詞彙機會也比海外小朋友高得多。 所以海外的小朋友若單純只花時間在認字識詞,家長沒有花額外的時間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書面句子、閱讀故事,情況就如一直學英文單字卻不會任何英文語法的小朋友;或是一直在岸邊陸地上學習游泳卻很少親身下水一樣,成果如何大家都能想像得到。 ✨透過閱讀直接識字 坊間也有家長會讓小朋友透過閱讀直接識字,理論上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透過閱讀去學習閱讀,就是直接跳進水裏學游泳。 小朋友可以坐在爸媽的懷裏,輕輕鬆鬆地聽有趣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就輸入了大量的詞彙;而且家長若有意識地引入書面語指讀,小朋友更同時能學習到書面的句式和語法。 從小和小朋友一起共讀優質的圖書,是真正的愉快學習中文方式:既能擁有高質量親子互動時間,培養小朋友閱讀的興趣,又能同時透過大量閱讀來增加詞彙量及提升語感和閱讀技能。 而小朋友前期的中文輸入量足夠時,當到達識字敏感期,更能透過重覆閱讀的方法來自然識字。 不過若是方式如此美好,為甚麼大家都不用這種方式呢? 因為這個透過大量閱讀識字需要有前設的條件: 而且,在閱讀前期(一至兩年)家長可能不會看到任何成效,在沒有方法衝量小朋友的學習進度時,家長的信心容易會動搖。一旦一兩年過去後發現小朋友進度不如期望時,小朋友也已經長大,有機會錯過對簡單圖書感興趣的時期。 而各圖書內出現的詞彙、句式未必有重覆,除非小朋友會反覆重讀同一本繪本,否則小朋友不能把這些偶然出現的文字儲存在長期記憶區,每次讀過後就遺忘,只會事倍功半。 由於以上兩種方式都各有優點(而且剛剛好能夠互補不足),有選擇困難症的我在初期教導女兒中文時,這兩種方式也有採用和嘗試。(詳細見《不同的教材功能》一文。)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認字還是共讀?比較兩大中文啟蒙熱門方法 Read More »

海外家長的中文教育難題:我選擇自己教,為什麼?

#中文學校不再是唯一選擇:我的親身育兒實踐 在這裏要先重申,我的分享只適用於希望小朋友將來能自行閱讀中文圖書的海外家庭,所以我思考方向都是圍繞怎樣做下一代才能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而不是只求認識簡單中文字、日常生活溝通。 不同類別的中文學校功能不一樣 一般來說,很多家長都會把教導小朋友中文這個項目外判給週末中文學校、課後中文班或是私人教師。現時巿面上的中文班各花齊放,有的學校會沿用舊式的傳統學習方式;有的學校會採用新式遊戲活動方式;有的只針對讀寫;有的只針對聽說;有的短短一節已包含讀寫聽說加遊戲活動;有的是實體班;有的是網上班。 當中不同的學校或機構都有不同的理念和目標,基本上家庭都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在開始準備讓女兒學習中文時,我也考慮過為她報讀當地的中文學校,曾在網上搜尋不同的中文班進行比較,看看哪一個機構最能配合到自己家庭的情況和小朋友的個性。 當時我衡量一個中文班是「好」是「壞」,考量的並不是功課多寡、價錢、內容深淺、時間長短、遊戲活動多少⋯⋯而是它提供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是否真正合適我孩子的情況和需求,長遠而言小朋友在課程中能力的提升和收穫。 例如忙碌的家庭若目標是希望小朋友能多多感受中華文化、吸引他們對中文產生興趣和連結,輕鬆接觸中文,增加練習聽說的機會,對讀寫進度沒有壓力,就可以考慮遊戲活動式為主的中文班。 若家長在家自行也能提供一個中文環境,平日也會讓小朋友接觸得到香港 / 中華文化,希望重點培養小朋友閱讀的能力,對小朋友的中文學習進度有要求,那就可以選擇一些針對讀寫、課程規劃完善的中文學校。 就如當時的我選擇時,也有考慮過報讀傳統的週末中文學校,因為我在家已經能培養女兒對中文和閱讀的興趣,需要的是能為我節省設計、編排教材內容的時間,針對閱讀、課程規劃完善的中文班。作為老師,我明白術業有專攻,一星期短短一節的課程,我不會期望它既包含合適不同程度學生的聽說讀寫內容,又有多元化的手工或遊戲活動,而學習的深度和進度又能符合我的預期。那既然我最需要針對的項目是小朋友閱讀能力,那我就會希望找一所符合我需求的中文學校。 那最後為甚麼我仍然決定在家自己教小朋友中文呢? 因為我在了解記憶的運作方式,以及參考過往海外前輩在家教授下一代中文的經驗後,我認為小朋友能夠成功閱讀中文,其實最最最關鍵的是接觸中文的頻率,其次是小朋友的中文要能追得上坊間符合他們心智和程度的圖書。簡單點來說,就是效率和進度。 在效率而言,假如小朋友一星期只有一天上中文班,根據遺忘曲線定律,效率實在不太高(詳細內容前文已有提及,可以在留言裏參考另一篇文章)。在進度方面,在海外希望小朋友輕鬆學中文,反而不能輕鬆慢慢來,而是要和時間競賽,既要和她入小學後的全天候英語環境競賽,也在和坊間還合適他們心智和程度的中文圖書資源競賽。 若學習進度太過緩慢,小朋友在入學後很快就會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看得懂的中文圖書太幼稚,吸引的中文圖書又看不懂;很快會偏向閱讀容易理解、故事情節豐富的英文圖書。(雖然以前曾講解過閱讀經驗的重要性,不過下次會再詳細舉例解釋) 我若希望小朋友能在閱讀中文的過程中享受樂趣,輕輕鬆鬆地透過閱讀而學會更多中文,那我自然就要盡量讓小朋友跟上坊間圖書的程度。加上年幼的小朋友專注時間實在有限,相比送她到一小時起的中文班,我會選擇每天在家花十分鐘進行一些簡單的認字遊戲,再和小朋友共讀圖書。 這樣我們更能夠觀察小朋友的情況和狀態去調節學習時間長短,每次都在他們覺得沉悶、不能專注以前就停下來,保持他們對學習的正面經驗。 不過在這裏要再次強調,我的選擇不會百分百適合其他家庭的情況;我分享的只是我的思考方向和背後的原因,希望大家在選擇時,每個家庭都仔細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情況去計劃適合自己小朋友學習的方式。 例如沒有信心能自己規律地和小朋友學習中文、沒有方向、不知從何入手的家庭,可以選擇報讀針對讀寫的中文課,或是自行購買設計完善的教材圖書作為輔助。又例如不知如何在家為小朋友營造學習中文的正面經驗,沒有時間介紹文化的家庭,可以選擇活動多元、節目豐富的中文課,讓小朋友與中文建立良好的連結。 我相信在巿面上堅持廣東話教學的機構都有不同的理念和專長,家長絕對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在家自己任教還是報讀不同的學校。

海外家長的中文教育難題:我選擇自己教,為什麼? Read More »

中文是場馬拉松:我怎麼從零開始陪女兒走這條路

我選擇了混合認字識詞及大量閱讀的方式,讓女兒學會閱讀。 一開始,在女兒快三歲時,我希望開始讓她學習中文。但我發現,即使我擁有中文教育的背景和經驗,面對一個從零開始的小朋友,其實也不知應該從何入手。 #有經驗的老師也要從零開始學習 在香港任教小朋友中文,一般來說,老師在課上教授字詞時,只需要舉例講解字詞的意思,一起朗讀幾次,就已完成認讀部分;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會分配給課文分析、段落大意、句式、修辭、語文知識等項目。 為甚麼香港老師只要稍為讀一讀、講一講,小朋友就可以完成認讀呢? 因為香港的小朋友在家會自行溫習(有功課、默書、考試等項目助力);而且他們幾乎每天都會反覆接觸字詞和課文,學習時間能順應記憶的規律,在遺忘前再次鞏固所學。 但在海外,很多家庭都停留在最基本的認讀字詞環節,根本到不了需要深入分析課文的階段。 原因是:反覆接觸相同的中文字詞 頻率實在太少,不足以令短期記憶過渡到長期記憶,每次的學習,知識都卡在短期記憶區的關口。 所以,即使有專業背景、有教學經驗的香港中文老師,要任教海外零基礎的小朋友,也要摸石過河。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能讓小朋友在學習時數不多的情況下,仍然成功認讀? 就如我一開始拿著從香港帶來的幼稚園程度圖書,也毫無頭緒。我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讓一個完全不會中文的小朋友,突然過渡到能看懂簡單的圖書。 於是,我開始在網上搜尋各種各樣在海外學習中文的方向: 最後,我列出了幾個最關鍵的方向: 說明記憶的自然規律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個新發現的倉庫和小屋連結起來,形成一條永久的道路,讓我們在需要時能快速到倉庫取出資料。 所以,我們要不斷來回走動,多走幾次,把路徑上的雜草都踏平/清除,才能形成新的路徑。(不斷反覆回想,例如看著字卡/句子讀出字詞) 若我們一星期才走一次,除掉的雜草很快就會重新長回來,路徑會變得模糊,我們也許就再也找不回倉庫了。 若要有效率地把知識送進長期記憶區,唯一的方法是:走得密一點,在雜草還沒長回來前再清一次,重複多次,直到雜草完全被清除,形成一條永久的記憶通道。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路上留下記號(善用記憶策略),讓我們更容易找到回去的路,但若太久沒有來回走動,(缺乏回想或運用知識的機會)雜草會長得太高,記號也會消失。

中文是場馬拉松:我怎麼從零開始陪女兒走這條路 Read More »

「孩子還小,不急學中文」的觀念可能會令小孩錯過了黃金學習期

#廣東話會說不等於學得會——你誤會了母語教育!#等到孩子長大後沒有合適的教材和圖書輔助,家長才後悔:為何當初沒早點開始?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有這樣的掙扎——既然已經逃離了亞洲那種高壓、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環境,來到一個更重視童年與自由的國家,孩子真的有必要這麼早接受教育嗎?孩子不就該無憂無慮地在戶外遊玩、快樂成長嗎? 但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樣貌。身為亞洲家長,我們可能被自身過往的學習經驗嚇怕了,總覺得教育意味著剝奪童年,一想到學習就聯想到「乖乖坐著聽課」這一套模式,才叫認真。 然而,坐車時聽故事、唱兒歌,不也是一種中文教育嗎?孩子窩在爸媽懷裡共讀圖書,不就是溫馨又甜蜜的語言互動?在家玩跳字卡飛機、餵怪獸吃字卡、送字卡做薄餅,孩子笑聲不斷的時候,其實也在學中文。甚至散步時指著花草,或用石頭、樹枝拼出中文字,到亞洲超市時認讀包裝上的字,這些日常互動,無不是學習中文的好時機。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每天花五到十分鐘玩認字遊戲、花一小時說中文故事,絕不會毀了他們的快樂童年。真正讓童年變得壓力沉重的,是當家長因為缺乏時間或急於看到成果,採用了不合適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節奏。 高品質的親子共讀不僅能促進語言學習,還能讓後續的育兒路更輕鬆。許多大道理,若透過生動的故事間接傳遞,往往更能深入孩子心中。 而且,小學前的孩子並沒有太多繁忙的課餘活動,每天仍有大量時間可以自由玩樂。若能配合年齡、心智和個性,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孩子愈早開始接觸中文,日後的學習路就會愈順利。反之,若太遲才起步,中文能力落後於心智發展,適齡教材不足,反而會削弱他們對學習中文的興趣。 為什麼要早點開始學中文?(一) 學語言,不只是技能,更是跨文化的能力 「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孩子,只會耽誤他明天的前途。」 社會上常把語言視為一種工具:能否加分?是否有助未來升學與就業?但語言的核心,不只是技能,更是一種建立連結、互相理解的能力。 同一句話從不同人嘴裡說出,背後的情境、文化、情緒、思維方式都會不一樣。要真正理解對方,不能只靠翻譯字面意義。 即使科技發展迅速,AI可以即時翻譯,但語言學習所帶來的文化理解、思維模式、價值觀、身份認同,是無法用科技取代的。 很多家長的母語教育目標只停留在「會聽會說日常用語」,這其實太可惜了。我真心希望下一代能在海外精通中文,不只是為了保留母語,更是為了擁有更強的跨文化理解與交際能力。 如同運動帶來的不只是健康,學語言也不只是「多會一門語言」,而是全面提升孩子的認知、思維與人生視野。 為什麼要早點開始學中文?(二) 幼兒期,是最黃金的語言學習階段 0 至 6

「孩子還小,不急學中文」的觀念可能會令小孩錯過了黃金學習期 Read More »

你買的是孩子愛看的書,還是你自己想買的?

#先讓孩子愛上閱讀,再談教育意義 「捨棄實用性的繪本,選擇有趣的。真正能讓孩子喜歡的書,大人也會樂在其中。如果不了解孩子們為什麼喜歡那些圖畫書,自然無法走進他們的世界。」 若家長希望孩子能真心喜歡閱讀,就必須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書籍。 試想一下,孩子平時讀的中文圖書,是否曾讓他們哈哈大笑?他們是否曾對某一本繪本愛不釋手、反覆翻看? 調查顯示,年幼兒童最喜歡的圖書類型,第一名是「有趣、幽默,能讓他們開懷大笑的書」,而不是富含教育意義的書。 因此,若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先要讓他們在閱讀中建立快樂且正面的回憶。唯有曾經從閱讀中感受到喜悅,孩子才會對閱讀產生好感,進而願意主動閱讀。 所以我家裡添置了大量爆笑漫畫,還有一些沒有明確教育意義、天馬行空、搞怪好玩的中文書。 每當我看到女兒在無聊時主動拿起中文書來看,甚至在閱讀消遣類書籍時發出「哈哈哈」的笑聲,我就更堅信自己做對了。 有時我也理解,為什麼很多海外孩子更偏好閱讀英文圖書,而非中文圖書。 不妨看看當前在海外孩子中最流行的圖書系列:《Captain Underpants》、《Dog Man》、《The Bad Guys》、《The Story Treehouse》、《Cat Kid》、《Wimpy Kid》……這些書大多無厘頭、輕鬆、搞笑。從華人家長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這些書「沒有教育意義」。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類書的語句簡短易懂、插圖幽默、節奏明快,能讓孩子在歡笑中輕鬆閱讀,逐步建立自主閱讀的信心與習慣。能讓孩子主動開心地去看書,這本身就是極有意義的事。 身為前線教育工作者,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孩子必須先有閱讀能力與習慣,才能進一步接觸更有深度與品味的書籍。

你買的是孩子愛看的書,還是你自己想買的? Read More »

《不同的教材類別和功能》中文學習的兩條路:工具書 vs. 優質繪本 —— 如何兼顧?

對於希望孩子未來能輕鬆學好中文的家庭,我非常建議家長除了使用「認字教材工具書」幫助孩子建立基礎識字能力外,更要每天與孩子共讀「優質中文繪本」,透過「磨耳朵」培養語感。 工具書的角色:讓孩子勇敢跨出第一步 工具書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識字、認詞。由於篇幅與詞彙有限,這類書常常內容簡單、句式重複,對年幼孩子非常友善。但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這些內容可能顯得過於直白、缺乏吸引力。 因此,常常會看到家長們對這一類教材的意見分歧很大,有的家庭靠這類教材打下良好閱讀基礎,但也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不買帳,覺得畫風不吸引、故事無聊。這可能與孩子的年齡、興趣、語言階段,以及是否有家長的適當引導有關。 因為若家長只讓孩子閱讀這類型的教材,單純追求認讀和培養書面語感的功能,孩子在語言發展階段只能吸收極為有限的詞彙。即使孩子不抗拒這類工具書,也可能發現長期下來對語感或閱讀興趣的提升有限,因為這類書無法提供豐富語境,也無法讓孩子透過高品質繪本感受到真善美,很難讓孩子真正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在香港長大的家長想像一下,如果從小開始一直只用教科書學習英文,是否會在閱讀教科書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和開心呢?🙈這是否等同他們有能力和興趣去閱讀整本的英文小說呢?) 👉 儘管如此,這類型圖書的限制也恰恰是它的優點所在。因為教材工具書都經過精心設計,選用的字詞會反覆出現,句式短小而簡單,多數句式會重複,這能讓小朋友透過自然習得、順應記憶規律反覆誦讀而認識字詞和句式,同時培養他們自行閱讀的信心,發展書面語感,學習簡單的句式,並獲得成功的閱讀經驗。 因此,對於在家自行教導小朋友中文的家庭,我極力推薦在家中備有一套設計完善的教材工具書。這不僅可以節省家長的時間,也讓小朋友隨時都能翻閱,不斷「反覆」接觸同一批的中文字詞。 繪本的力量:語感、情感、習慣的養成 若要真正啟發孩子對中文的興趣,建立語感、語言習慣、甚至情感連結,則非「優質繪本」莫屬。 好的繪本可以打動人心、潛移默化傳遞價值觀。例如吉竹伸介的《尿尿太郎》,沒有一句教條,卻自然流露人生哲理;《看得到還是看不到》則透過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櫟樹森林的松鼠學校》以溫馨故事描繪友情與互助。 還有像《屁屁偵探》、《野貓軍團》這類幽默逗趣、畫風溫暖的系列作品,更能自然吸引孩子自主閱讀。你甚至不必提醒,孩子會自己拿來一看再看、還纏著你講個不停。 當遇上這類充滿童趣又恰好符合孩子興趣,溫暖又窩心的圖書後,家長們根本無需再囉嗦那些他們自己都不想聽的道理,也無需逼迫孩子主動閱讀,小朋友也會自發地拿起那些吸引人的書籍,不停地反覆閱讀。家長只需要擔心小朋友會一直纏著你, 要你不停講故事。 這些繪本不僅讓孩子愛上閱讀,更重要的是,大量輸入多樣詞彙與句式,是語文能力提升的關鍵。 為什麼光靠繪本,孩子還是認不出字? 值得提醒的是,繪本雖然好,但「認字」是需要反覆接觸同一詞彙才能真正記住的。若孩子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還沒進入文字敏感期,那麼光靠多元繪本的輸入,認字效果可能有限。 👉 所以,當孩子的識字量還不足以獨立閱讀複雜情節時,最理想的做法是:

《不同的教材類別和功能》中文學習的兩條路:工具書 vs. 優質繪本 —— 如何兼顧?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